調節(jié)區(qū)內突變會促發(fā)腫瘤嗎
到目前為止,測序研究已經發(fā)現在人類癌癥基因中的蛋白編碼區(qū)域內的許多頻發(fā)性突變,但很少有突變涉及到那些基因的調節(jié)區(qū)或非編碼區(qū)。但是,本周發(fā)表在《科學快訊》中的兩項新的研究證明,大約71%的人類黑色素瘤在TERT基因中具有兩種體細胞突變中的1種,該基因編碼端粒酶的1個亞基;端粒酶是覆蓋在染色體端部的酶。這些研究共同提示,涉及基因組調節(jié)區(qū)——除了那些僅影響編碼序列的突變外——的頻發(fā)性突變可能驅動了某些腫瘤的生長。Franklin Huang及其同事用發(fā)表的來自惡性黑色素瘤的全基因組測序數據發(fā)現,在他們所研究的70個黑色素瘤中有50個存在著TERT基因中的兩種突變。據研究人員披露,這些突變似乎將TERT啟動子的轉錄活性增加了2~4倍。對源自不同類型腫瘤的癌細胞系所作的一則后續(xù)研究揭示,同樣的突變出現在16%的案例中。在另一份報告中,Susanne Horn及其同事研究一個易患黑色素瘤的家族并發(fā)現患有這種癌的家族成員在TERT啟動子區(qū)域中存在著生殖系突變。當文章的作者對168個源自“散發(fā)性”黑色素瘤的細胞系(那些在一般人群中發(fā)生的)進行篩檢時,他們在其中125個細胞系中發(fā)現了TERT啟動子突變。
科學家在瞬態(tài)恒星事件中
發(fā)現長期尋找的現象
恒星爆發(fā)曾經被歸結為兩類:新星或超新星。但多年來,研究人員還發(fā)現了另一類光亮度在新星與超新星之間的爆發(fā),它被稱作中間光亮度紅色瞬態(tài)或ILRTs。Natalia Ivanova及其同事如今提出,這些ILRTs實際上是被稱作共包層事件的現象的標志,這種事件只是作為理論被提出但還沒有被直接觀察到。人們提出,這種共包層事件是在當兩顆恒星暫時性地在一個共有的恒星包層內環(huán)繞運行時發(fā)生的。根據理論,其中具有較小質量的恒星應該被由比它更大且進化程度更高的伴星所轉移給它的物質所吞噬。研究人員認為,這些事件形成了一個廣范圍的雙星系統,如X射線雙星及雙中子星。Ivanova及其同事如今對ILRTs的性質建立了模型并發(fā)現,這些事件的時間尺度、能量、顏色和噴射速度與所預測的共包層事件的性質相符。研究人員根據他們的模型提出,許多ILRTs來自共包層事件,而ILRTs代表了科研人員所長期尋找的特征。
對地球全部生物多元性進行編目可行
Mark Coslo及其同事在這篇綜述中指出,通過現實地付出更多的努力,大多數的植物和動物物種的名稱可在本世紀內被列出??茖W界有許多人曾經說,發(fā)現世界上所有的物種是不可能的,但Coslo及其同事對這一悲觀看法之后的主要論斷表示了懷疑。他們估計,如今地球上的物種有200萬~800萬種(而其他有估計認為這一數字可高達1億種)且有150萬種已經得到命名。他們還對流行的假設提出了挑戰(zhàn),即活躍的分類學家人數正在減少。這種說法在某些地區(qū)可能是對的,但在南美和亞洲的分類學家人數卻在上升之中。此外,隨著公眾更加容易獲取分類學資訊,業(yè)余愛好者正在對這一努力作出更大的的貢獻。文章的作者說,物種滅絕的速度可能也沒有像某些研究者提出的高達每10年5%;更可能的物種滅絕速度為每10年小于1%。他們提出,美國每年需要花5億~10億美元來加大物種分類的努力并在50年內對所有物種進行描述。
解開質子半徑之謎
一項新的試驗證實質子比先前認為的要小。這些發(fā)現為人們提供了解決所謂“質子半徑之謎”的線索,該謎團持續(xù)地在研究人員中引發(fā)有關質子確切大小的討論。Aldo Antognini及其同事所作的新的測量支持質子有著較小尺寸的看法。對質子半徑測量的傳統做法是基于質子與電子間的電荷散射。先前對μ介子氫——這是一個由一個質子和一個介子(它是一種較重的電子)組成的原子——的測量所揭示的半徑與電荷散射研究所推導出的半徑不相符。在他們所做的激光試驗中,Antognini及其同事對μ介子氫進行了新的測量并確認了先前的μ介子氫試驗的結果。μ介子氫試驗與電荷散射試驗間差異的增加可幫助科學家們解開質子半徑之謎并可就量子電動力學的機制提出見解。一則相關的文章對這些發(fā)現進行了討論。
乾思生物整理編輯: 進口elisa試劑盒,國產elisa試劑盒,elisa試劑盒,試劑盒,dna提取試劑盒,免疫組化試劑盒,rna提取試劑盒,質粒提取試劑盒,dna試劑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