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zui早在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和低補體血癥患者的血清中檢測到與Clq結合的免疫球蛋白單體。1978年證實在低補體血癥的蕁麻疹性血管炎綜合征(HUSV)中會出現(xiàn)由免疫球蛋白單體IgG介導的Clq沉淀,這種與Clq結合的IgG復合物被認為是一種微小免疫復合物。
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的患者血清中發(fā)現(xiàn)了能與固相的Clq結合的單體IgG,且SLE的臨床活動性主要和能與固相Clq結合的IgG有關而不是與液相Clq結合的IgG。這種IgG單體與Clq的結合現(xiàn)象還可見于增生性狼瘡性腎炎。通過對SLE患者血清中與固相C1q結合的IgG的研究,發(fā)現(xiàn)這種Clq與7S IgG的結合實質。這種結合主要是位于Clq的膠原樣區(qū)域(CLR)而不是位于Clq的球形頭部,這主要是因為抗Clq抗體可以穩(wěn)定存在于1.0MNaCl的條件下,因此免疫復合物的結合則被LOMNaCl所抑制。
1.定義 Clq是一種分子量為410-460kD的陽離子(PI=9.3)糖蛋白,它與免疫球蛋白的Fc段結合后形成免疫復合物并由此通過經典途徑激活補體系統(tǒng)。在高倍電子顯微鏡下,Clq分子像一把由六朵郁金香組成的花束,“花莖”大部分由具有重復氨基酸序列的CLRs的N末端組成;而“花朵”則由球蛋白的六個C末端區(qū)組成。Clq總體上是由18個22~29的多肽鏈組成;此多肽鏈又由6個均包含A、B、C三種多肽的片段組成;此片段則由6個由二硫鍵連接的A-B二聚體和3個由二硫鍵連接的C-C二聚體組成。這種結構上相似的A、B、C肽鏈主要由1號人染色體的短臂編碼。
在循環(huán)中,Clqzui初以瓤的形式存在;C1是由兩分子的Cl酯酶Clr和Cls結合到一分子的Clq的CLR區(qū),形成一種鈣離子依賴性的復合物。Clq的血清濃度一般是60~200ug/m1。Clq可以作為補體級聯(lián)反應的識別和調控蛋白。當IgG或IgM的Fc段與Clq的球形區(qū)結合后,引起Clq的CLR區(qū)的立體變構并激活Clr和Cis酯酶,從而通過經典途徑激活補體系統(tǒng)。具有表位特異性的單克隆抗體可以與Clq的一個或多個表位結合(研究還發(fā)現(xiàn),Clq與一種共性植物血凝素的蛋白家族有關,這一家族的每一成員都有一個鄰近植物血凝素結合位點的膠原樣區(qū)域;它包括甘露結合蛋白、肺表面活化劑A和D,和牛的共凝集素)。
2.純化方法 分離Clq的有效方法主要包括逐層鹽析和離子交換色譜法??梢允褂煤锌笽gG抗體或葡萄球菌蛋白A或蛋白G的親和層析柱祛除IgG等雜蛋白。純化Clq也可以用含刀豆素A的親和層析柱,用α-亞甲基吡喃葡萄糖進行洗脫。在分離提純過程中,可用帶有IgG的凝膠顆粒檢測Clq的功能活性。純化的Clq可以通過檢測Clq對補體的激活程度來定量和定性Clq的生物學活性。Clq的酶解作用主要取決于它的兩個功能區(qū),酶解CLR區(qū)主要用膠原酶,而酶解Clq的球形區(qū)則用胃蛋白酶。而酶解是否*則可以用SDS-PAGE對酶解后的肽段大小進行檢測。
免責聲明
- 凡本網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化工儀器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化工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他來源(非化工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lián)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