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瑞祥蓋革-米勒計數器簡稱蓋革計數器歷史及原理
構造原理
蓋革計數器是根據射線對氣體的電離性質設計成的。其探測器(稱“蓋革管")的通常結構是在一根兩端用絕緣物質密閉的金屬管內充入稀薄氣體(通常是摻加了鹵素的稀有氣體,如氦、氖、氬等),在沿管的軸線上安裝有一根金屬絲電極,并在金屬管壁和金屬絲電極之間加上略低于管內氣體擊穿電壓的電壓。這樣在通常狀態(tài)下,管內氣體不放電;而當有高速粒子射入管內時,粒子的能量使管內氣體電離導電,在絲極與管壁之間產生迅速的氣體放電現象,從而輸出一個脈沖電流信號。通過適當地選擇加在絲極與管壁之間的電壓,就可以對被探測粒子的能量,從而對其種類加以甄選
歷史
蓋革計數是在1908年由德國物理學家漢斯·蓋革和著名的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在α粒子散射實驗中,為了探測α粒子而設計的。后來在1928年,蓋革又和他的學生米勒(Walther Müller)對其進行了改進[1],使其可以用于探測所有的電離輻射。
1947年,美國人Sidney H. Liebson在其博士學位研究中又對蓋革計數器做了進一步的改進[2],使得蓋革管使用較低的工作電壓,并且顯著延長了其使用壽命。這種改進也被稱為“鹵素計數器"。1964年,在美國和德國都有了成熟技術,并且有專業(yè)的生產廠家開始量產。蓋革計數器因為其造價低廉、使用方便、探測范圍廣泛,至今仍然被普遍地使用于核物理學、醫(yī)學、粒子物理學及工業(yè)領域。
現代蓋革-米勒計數器已開始采用大規(guī)模集成電路代替了當年的三極管驅動發(fā)聲器件的方式實現有效計數并可計算出相應的輻照強度及累積受輻照量,并可通過顯示設備精確顯示出來。